湖北民革 
首页 >> 参政议政>>百万年前“郧县人” 如今走进课堂来
百万年前“郧县人” 如今走进课堂来
发 布 者:民革十堰市委会     浏览次数:902     发布时间:2024-09-06

 

“爷爷,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七年级历史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介绍了‘郧县人’在160万年前的活动。

这天,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七年级学生李晨曦,放学第一件事就是电话告诉她的爷爷——民革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支部老党员李昌明:“人教版七年级(初中一年级)历史课本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介绍了距今160万年前的“郧县人”。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因地处曲远河口西边学堂梁子而得名,东北距青曲镇约10公里,距老郧阳府约40公里。1989年5月18日,郧阳地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第一具人类颅骨化石。

30多年来,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历经九次发掘,1990年6月15日,在该地考古发掘时发现第2具(2号)古人类头骨化石,1994年,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根据化石的出土地将其命名为“郧县人”。

特别是在2022年5月18日,新发现100万年前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与以前出土的1号、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中,地貌位置、地层序列和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显示,人类化石埋藏于早—中更新世地层中,处在东亚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填补了人类演化链条中100万年节点的缺憾,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

新的发现为实证中华大地100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学堂梁子遗址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2001年6月, 国务院公布学堂梁子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6月郧县人民政府划定学堂梁子遗址四级保护区。至此,“郧县人”及“学堂梁子遗址”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古人类遗址文化。

这些年来,为推进“‘郧县人’走进课堂”成了民革郧阳区支部一项新的重要课题。

2011年8月,民革郧阳区支部全体党员在支部主委刘志东的带领下前往郧阳区文化局就“郧县人”和“学堂梁子遗址”进行了深度了解,民革党员同志们冒着酷暑步行赶赴现场感受她的厚重。2011年9月支部党员李昌明撰写的《关于请求把“郧县人”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的建议》作为社情民意信息发表。李昌明、贾宗瑾撰写的《“郧县人”何时能走进中小学课堂?》一文,由刘志东代表民革郧阳区支部致信给时任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

2015年3月,刘志东、贾宗瑾就《关于把“郧县人”纳入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建议》致信民革中央和全国政协, 7月,民革中央向刘志东提议:先把‘郧县人’纳入地方课教材,再逐步向全国推广。2016年1月9日,区政协十三届五次全会召开,支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把“郧县人”纳入地方教材的建议》,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及该建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十几年来,民革郧阳区支部坚持不断地以社情民意信息形式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呼吁“郧县人”早日进入义务教育课堂,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郧县人”,今天,民革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支部全体党员的这一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湖北郧阳,人类老家。今天,百万年前的“郧县人”,终于以崭新的面貌走进课堂,迈向世界,诉说华夏!(贾宗瑾)

信息来源:民革十堰市委会